南海之滨的新型博物馆聚落——以架高于红树林之上的公共平台,有机整合展览、研究与文化生活。

海南东岸的漂浮文化村落
柯路建筑在潭门港附近的海湾南翼打造全新文化地标。这座占地7万平方米的复合文化设施距博鳌20公里、海口100公里,包含民族志博物馆、教研设施及千座剧场,通过汲取本土景观、材料与社区传统的谦逊开放设计,致力成为区域文化旅游的锚点。

背景与策略
海南南海博物馆是强化岛东海岸文化旅游的区域性重要项目。基地坐落于红树林河道与渔人码头环抱的滨水区,设计方案摒弃单一地标形态,转而以架高的公共平台串联展馆群落。柯路建筑将这一平台构想为连接建筑、访客与自然的共享市民空间。

促进文化交流的公共平台
8米高的架空平台连接7个体量,包括售票大厅、咖啡、商店及多个展厅。中央广场嵌入一个500人室外剧场,跨越红树林小河,可用于户外演出或水上活动。参观者可以非线性流线参观27,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空间可自由组合、独立开放,为长期与临时展览提供灵活布局。

在地文化的再诠释
建筑灵感来自海南沿海渔村中漂浮船只构成的社区模式,展厅形态参考本地红色火山岩,平台雨棚则借鉴渔网晾晒意象。所有展厅均通过下沉庭院引入自然光,并保持与外部环境的视觉联系。

灵活适配的功能体系
六座展馆建筑既可独立运作,又能串联成观展流线。这种模块化系统支持多样化的策展方式与活动策划。平台下方设有通过独立门厅进入的文物修复、研究与交流专区。

场地整合与流线组织
礼堂坐落于红树林河道对岸,以全景圆形露天剧场面向博物馆平台,完成空间构图。访客通过上层连桥抵达演艺空间,确保公共参观、展览与机构功能之间的流线清晰互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