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集表演、制作与公众参与为一体的的台湾流行音乐全产业演艺文化枢纽。

音乐创作与文化交流的透明化架构
柯路建筑为台北流行音乐中心所提出的竞赛方案,旨在打造一个集表演、制作与公众参与为一体的音乐文化园区,全面展现台湾流行音乐产业的多元结构。基地位于台北市南港区,项目总面积为70,200平方米,整体规划强调城市空间连续性、开放性及产业透明度。

城市策略
基地被一条6米宽的道路一分为二,设计团队摒弃大体量的地道或天桥连接方式,而是通过几何与布局的对位,暗示两地块之间的关系。设计以简洁有力的方式激活城市广场,将其作为两个地块的共享空间,形成有效的视觉与功能上的联动。

景观即文化舞台
景观不仅是场地连接的媒介,更是文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方案在地景中嵌入户外剧场、生态绿地与公共展览空间,使其成为市民交流与音乐发生的场所,构建出一个真正“可表演”的景观。

产业透明度与协作精神
台湾流行音乐产业重视创作过程中的多方协作,而非仅关注舞台上的明星。项目在建筑布局上体现出这一理念:名人堂、办公与录音空间均采用开放式设计,向公众展示音乐的创作、制作与营销过程,使中心不仅是一个工作场所,更是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双重剧场
方案中,4,500至6,000座的室内剧场悬浮于15,000人容量的户外表演广场之上。此布局减少了建筑对场地的覆盖率,同时为户外活动提供遮蔽。上层剧场作为项目的视觉焦点,明确传达了其“以表演为核心”的设计宗旨。


柯路建筑的提案试图在制度化与流行文化的非结构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结合有组织的创作空间与自由开放的公共场域,台北流行音乐中心被设想为一个不断演进、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生态系统,支持台湾音乐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设计团队
设计团队
Jan Clostermann
Mitesh Dixit
Tan Ming Yin
Genevieve Lim
Eldine Heep
Caroline Ektander
Wenzhen Yi
Hoey Yip
MaRK
Sandy Cole, Brian Washburn
CMG
Brennan Cox, Willett Moss
Arup Structure
Chas Pope
Arup MEP
Li She
Arup Acoustics and Scenography
Stephen Cheng, Elvis Lau, Kwan-Hao Leung, Sam Tsoi
Energy Design Asia
Dr. Dirk Schwede, Christian Bosselmann